【記者 江文賓 / 玉女 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青年藝術獎」首次以高額獎金徵求青年創作之藝術作品,參賽者限具中華民國國籍,年齡20至45歲之個人。競賽分為水墨、書法及油畫等3類,鹿港書法家林俊臣經過競賽審查之後,榮獲書法類「中山青年藝術獎」中山獎,獎金三十萬元,施承佑則獲得入選,有機會再接再厲。
「中山青年藝術獎」作品特展,也同時於該館1樓新設「博愛藝廊」擴大展出3類中山獎、優選獎以及入選等作品共75件,展期自11月12日起至21日止。
鹿港鎮長黃振彥特於鹿港鎮史館頒獎表揚二人,尤其林俊臣也是鹿港鎮史館的山長,並曾擔任鹿港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三年多來義務協助鹿港鎮公所辦理「鹿耕講堂」文化講座,對鹿港地方文化推動著力甚深。黃振彥表示,在鎮史館頒獎表揚,特別具有意義。
林俊臣與施承佑現場揮毫,林俊臣寫「書是吾鄉事」,表示書法不僅是他的事,也是代表鹿港的事,黃振彥頻頻點頭認同;施承佑則寫「鹿港文化新盛事」再由黃振彥添加一個「鑽」,表示「有錢途」。
獲得首屆中山青年藝術獎中山獎的林俊臣,現為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的教授,他去年才獲得改制後全國美展書法類首位免審查資格的殊榮,經過接連幾項指標性的大獎肯定後,更加確立了林俊臣在國內書法界青壯輩的代表性地位。
隨著林俊臣接連獲獎引起書法界關注,近年來遠從台東、嘉義、南投、苗栗各地前來鹿港向林俊臣拜師請益的書法愛好者也越來越多,扭轉了這十多年來鹿港書法愛好者需驅車前往外地名家問學的態勢。
另一方面,這幾年林俊臣也常接受大陸學界邀請前往發表演講及創作,現於大陸書法界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林俊臣表示,他想告訴對書法有興趣的朋友,「想學好書法,一定要經過忠實臨帖的過程」。最怕沒辦法寫得像,又說自己不想寫得像的自欺欺人,能夠深入古典之後再談創作,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急也急不得。最怕就是沒有活水源頭,最好的創作是和古人和而不同,廣泛的讀書、經常接觸音樂、電影及大自然更能轉化自己書法的氣質。
林俊臣說,寫字這件事是一輩子的事,他自己對書法的座右銘是『自勝者強』,唯有跟自己比,才能與眾不同。
中山青年藝術獎是自2013年中山文藝獎停辦以來,極具指標性意義的獎項,自今年329青年節公告徵件便在藝術界造成轟動,除了高達三十萬的獎金之外,一般更將此獎等同於過去的中山文藝獎的尊榮地位。
評審對林俊臣得獎作品有如下評論:「草書『林幼春秋日詩』以抑揚頓挫,灑落有致的蕭瑟筆調,書寫澹宕歡快,饒富幽趣的前賢詩句;筆態搖曳,酣暢快含茹,風采迭出,表現形式與題材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且墨色層次豐富,墨量控制得宜,寓激情於閑逸之中,款識與本文渾融為一,謀篇頗具匠心。允為不可多得的佳作。左旁別加小行書,文既簡淨,字亦流麗,頗能增色。」
獲得入選的施承佑,鹿港人,在學生時期拜師林俊臣學習書法,他表示,身為林俊臣教授的學生,得到入選獎,實屬榮耀,師生二人再度為台灣書法界增添佳話。
他說,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1969年獲中山文藝獎。每一位曾獲中山獎的前輩都是台灣最大的資產,林俊臣教授此次延續好的傳統,漢文化的優良傳統在鹿港生根。
一般社會觀念認為,書法家年紀越大,功底越深厚;時代在變,書法不再只是膚淺練字,施承佑指出,這樣很容易把書法寫的「死板」。書法必須世代傳承,不單是老年人的專利,從此次中山青年文藝獎為例,並非年紀大的書法家功力就深厚,林俊臣教授全方面的觀念與創意,「方向正確、理想先行」才是林教授所引領的書法新價值。
林俊臣是個善於「化腐朽為神奇」的學者,施承佑即是一例,他說,如果二十歲沒有跟林教授學書法,不擅於念書,生性好動的他,必定去當送貨司機,也不會以最年輕的記錄獲得中部美展、大墩獎首獎。
林俊臣不僅提攜後進,注重傳承,與年輕人站在一起,發起鹿港新公民運動,對社會問題的關心不餘遺力,從鹿港藝術村的美學營造,到在福興穀倉,他發起「書法公共道場」,活化古建築,引進新價值,這應是台灣文化史的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