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之防治首要在於提升民眾對檳榔危害之認知,並降低檳榔嚼食率,為鼓勵縣民共同支持以營造無檳環境以降低口腔癌之危害,彰化縣發起「無檳環境認同卡」之簽署活動,經由衛生所的努力下共計回收近2萬張無檳環境認同卡,其中包括鄉長、鎮長、村里長、民間團體、衛生所民眾等一同共同響應此活動。
此外針對全縣國小三年級普通班學生全面發放拒絕檳榔靜電貼紙,由小學生邀請家人共同支持無檳家庭,並結合縣內拒菸小精靈無菸家庭共同簽署「我家不吸菸與不嚼檳榔認同卡」,讓孩子成為家庭中的小拒檳種子,進而影響家人對其檳榔防制健康危害之認知。
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提醒「嚼檳榔即使不加紅灰、白灰、荖花、荖葉等配料,也會得口腔癌」,呼籲有抽菸、嚼(戒)檳榔之民眾每2年應做1次免費之口腔黏膜篩檢,當口腔出現超過兩週仍不癒合的潰瘍(嘴破)、硬塊、紅白斑或疣狀增生物時,應立即就醫診治並接受戒菸、戒檳榔之服務,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彰化縣各鄉鎮市區內皆有提供口腔癌篩檢服務之醫療院所,希望民眾養成定期接受篩檢,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嚼食檳榔、吸菸是造成口腔癌的主因,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每年約有5,400名口腔癌個案,2,300人死於口腔癌。
嚼食檳榔是口腔癌及口腔癌前病變主要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早在1987年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證實:「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即使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