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代表臺灣本土文學精神的「笠」詩社創社50週年,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昨(13)利用50頂斗笠與刻有「笠」詩社創作的竹簡風鈴佈置裝置藝術「笠點」,象徵明道大學成為台灣本土文學的新據點。
1964年「笠」詩社由白荻、陳千武、杜國清、趙天儀、林亨泰、李魁賢、王憲陽、詹冰、錦連、吳瀛濤、黃荷生、古貝、薛柏谷等12位台灣本土詩人共同發起,當年所發行《笠》雙月刊未曾脫期,是台灣最長壽的現代詩刊,記錄詩壇各個階段的大事,其所積累的豐富文學史料,成為台灣本土文學研究者的瑰寶。
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舉辦「本土本色.現實實現-笠詩社創立50週年慶祝活動」,特別邀請《笠》社長陳坤崙參加「笠點」裝置藝術揭幕典禮,現場並展出「笠」詩社史料,其中包括36幅「笠」詩人親筆手稿。
國學研究所教授蕭蕭(蕭水順)表示,1960年代的台灣詩壇沉浸在「超現實主義」之下,「笠」詩社創立深受「現代主義」的思潮影響,發展出獨特的現實經驗的藝術詩風,因此邀請著名詩人學者岩上、阮美慧、嚴敏菁、曾進豐、林廣等人,舉行專題演講與學術論文發表,共同探討「笠」詩社半個世紀以對臺灣文學史上奮鬥的評價與地位及其世代交替與傳承。
蕭蕭指出,「笠」詩社象徵台灣文學本土意識的萌生,也是1970年鄉土文學的根源,從現實的角度彰顯人民心聲與土地色彩,頗具時代意義,因此明道大學也將於6月8日假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邀請詩評向陽擔任主持人,「笠」詩社重要社員趙天儀、李魁賢、李敏勇、詩人林煥彰等人座談,細數「笠」詩社紮根臺灣的理論與實踐。